LA研究 | 常湘琦 朱育帆 | 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第01期 P80-86
常湘琦,朱育帆.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 [J].风景园林,2021,28(1):80-86.
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
常湘琦
女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朱育帆
男 / 博士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副系主任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要
文艺复兴以来,古遗址美学的发现与发展为工业遗址价值识别奠定了美学基础。随着传统工业逐渐退到历史的幕后,工业遗址凭借其崇高美特征被人们发现其文化价值内涵,并由此诞生了“工业考古学”。工业遗址逐步由工业纪念物发展到工业遗产,从单纯的审美载体转变为地区乃至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址具有再开发利用的巨大潜质,景观化则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手段。工业遗址景观化的实践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如画式”处理采石场的工业改造开端时期;2)大地艺术拓展并运用纪念碑视角的工业纪念物时期;3)“博物馆化”风潮下景观设计受限的工业遗产提出时期;4)风景园林主导的整体保护与分层活化的工业景观时期。最后,针对价值理念之传播、法律机制之建立和活态可持续之发展几个方面,对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通过可持续、有机且综合的风景园林手段,将见证工业遗址作为遗产的可变价值。
关键词
风景园林;工业遗产;工业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
0 引言
《下塔吉尔宪章》中,工业遗产指工业文明的遗存。《都柏林原则》补充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①。工业遗址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获得工业遗产身份,并在怀旧情感的驱动下以旅游业的模式进行保护和开发。
关于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管理机制、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开发模式几个方面。“工业遗存”和“工业遗产”在学界是严格区分的2个概念,在价值判断及保护方式上都不相同。中国对于“工业遗产”的概念定义较为泛化,态度和处理相对西方国家更模糊和暧昧,因此,目前中国的研究多以探讨不同类型项目的开发方式与处理方法为主,较缺乏概念区分。
截至2020年11月8日,共计1 121项世界文化遗产中收录了88项工业遗产②。已公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与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发布了364项具有代表性、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③,但仍有大量工业遗址亟待评估处理。
1 从古遗址审美到工业审美
利用风景园林的手段对工业遗址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源头可追溯到古遗址的审美。起初,古遗址出现在文艺复兴艺术画作中。15世纪60年代的《寻梦绮爱》④中的木版画(图1)第一次将完整的古遗址作为审美主体。17—18世纪,古遗址开始以完整的形态从二维图画走向三维生活,当时的法国英中式花园和英国自然风景园非常流行点景建筑(folly)⑤,如法国莱滋荒漠林园(图2)与斯托海德园。
1 《寻梦绮爱》中的废墟版画
2 法国莱滋荒漠林园中的点景建筑
历史残迹所激发出的浪漫主义和怀古情愫推动着古遗址审美活动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普遍的美学体验:当观者凝视、思考建筑的废瓦破墙或者废弃宫殿和城市的断壁残垣,他们会感到自己置身往昔却无奈与它分离当下。这种对时代更迭的怅然正是工业遗址能够引起人们怀念、审美乃至改造的核心原因。
时过境迁,随着工业革命的兴盛到结束,工厂被遗弃而变得荒废,但它所体现的独特身份地位仍然激荡着人们对“辉煌工业帝国”的怀念和自豪。“如画大师”吉尔平在怀河之旅中感叹自然与古遗址,瀑布旁的钢铁厂也深深地吸引他。这些钢铁巨人的特性正是崇高之来源,它们随时间流逝洗涤出厚重忧郁的历史感,“这种忧伤让人们持久地怀念失去的事物,脑海中出现它美丽的一面”,对美的向往从高山峻岭自然而然延续到这些承载历史文明却即将消失的地标,从而产生了“工业崇高”。
2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历程
2.1 工业改造的开端:“如画式”的工业采石场
工业革命后,城市公园开始建设及欧洲城市公园运动爆发,逐渐失去生产功能而荒废的工业地自然成为改造对象。
作为英国著名文化遗产的贝尔赛大厅城堡和花园于1817年开始对为建筑建造提供石材的采石场进行“如画”的花园式的设计。1863年,巴黎肖蒙山丘公园是近代西方国家较早对工业遗址进行改造的公共项目,一部分石灰岩地形保留,在山毛榉、刺槐的掩映下,新修建的古典亭成为全园中心(图3)。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园前身也是采石场,1904年废弃矿坑蜕变为具有大大小小专类花园的私人花园(图4)。
3 巴黎肖蒙山丘公园
4 布查特花园
为贵族家宅建设提供材料的采石场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属,成为工业革命后工业遗址改造初期第一批被改造的对象,这类工业遗址人工建造的设施建筑以及产生的污染较少,原本的植被系统和景观风貌虽然完全破碎化,但由此产生的石峰峭壁反因其复杂特殊的造型为“如画”自然的植入提供了较好的视觉基础。与此同时,在景观改造理论方法方面,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尤维达尔·普莱斯等人对于风景绘画和风景设计之间关联的争论⑥,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采石场景观设计手法。但无论如何,针对工业遗址的专类改造理论和方法并未出现,工业遗址以采石场为首虽纳入改造的名录,但工业痕迹依然被视为不愉快的历史,以戏剧化的手法掩藏在自然下,工业价值并未被学界所接受。
2.2 工业纪念物的出现:大地艺术的拓展与纪念碑式的景观视角
1955年,学界正式提出“工业考古学” ,对工业遗址价值的研究终于走向显学。
而真正扩展了学界乃至大众对工业的构想与视野、使工业遗址挣脱“如画式”桎梏的实践,来自大地艺术家们。雕塑家、大地艺术家哈维·菲特于1938年始并终其余生,将一座废弃的青石采矿场建造为艺术品“Opus40”。
作为工业遗存价值拓展先锋的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以“工业纪念物”为研究视角,展示着他由萨缪尔·摩尔斯创作的《景观构成:螺旋和灵感之源》的模糊复制品(图5),低分辨率单色印刷画被史密森解释为工业衰退中的肮脏场景,配合着他在旅途中对各色工业纪念物的摄影和文字描述(图6),他称“那种场景看来似乎包含了一种衰毁的逆转,即一种最终会被建起来的新的结构”。
艺术创作将工业遗址视为模棱两可和主观的符号和意义,模棱两可与主观带来的意识与形态上的可变弹性使工业遗址具有再创作为城市更新地的巨大空间和多样途径。工业遗址在艺术家们手中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纪念碑性,并逐渐挣脱“如画”自然的桎梏。
5 《景观构成:螺旋和灵感之源》刊载在报纸上的模糊复制品《寓言的景观》
6 罗伯特·史密森拍摄的工业纪念品
2.3 工业遗产的提出:“博物馆化”风潮下受限的景观设计
《寂静的春天》等大量的环保文学作品和宣言计划引发大众对环境恶化的关注。工业遗址的理论研究和改造实践加速发展,尤其是提出“适应性再利用”作为工业遗存保留的途径。这一创举可追溯到1968年由建筑师乌尔斯特和风景园林师哈普林设计的美国旧金山吉拉德利广场(图7)。该地被列入国家历史遗迹名录,但在官方文件中,哈普林被指明为建筑师,且关于工业遗址改造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建筑上。
7 哈普林对吉拉德利广场的设计构思
1969年,理查德·哈格在设计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时提议保留炼油厂上所有工业建筑及设备,但最终,场地上绝大部分的工业痕迹被无奈清理。“适应性再利用”的手法被风景园林师灵活运用,零星留存的工业设施和厂房被改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
随着改造实践项目的不断增多,学界意识到工业遗址也有保留和继承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于1973年举办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于第3次改名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同时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工业纪念物”的概念拓展为“工业遗产”并成为国际统一的术语。
相较其他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可适当活化利用,“地标的怀旧”及工业“博物馆化”现象随着工业遗产的提出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保护和再利用大多停留在单体建筑上,风景园林掌握的话语权无几,而可以运用的设计手法又被方兴未艾的“如画式”园林营造的风潮所限制。最终的景观化呈现多是规整广场或薄薄的绿色草地,使工业遗存成为被疏远和不被理解的单一符号,作为一种避世之方折射出人们对工业时代的集体焦虑。
2.4 工业景观的认可:风景园林主导的整体保护与分层活化
从TICCIH通过《下塔吉尔宪章》到《都柏林原则》,再到近年来“工业景观”的提及,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由特定的遗存或文物转变为遗址群及整个工业景观,功能、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保护成为基本准则,分级评估、保护、再利用成为手段。
整体性保护目前最佳的开发模式即工业遗产旅游。历史的解释、现代的期待和美学的反映孕育了后工业改造中广泛出现的文化集群现象。彼得·拉茨主持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有工业建筑遗产蒂森钢铁厂 ,拉茨以分层处理的方式对场地要素进行信息的整理分类,同时,保留场地中的杂草并安排专门的园丁进行养护。鲁尔区汉莎炼焦厂于1998年被列为历史遗产,保留的厂房与设备被环路围绕,与桥梁、通道和楼梯一起组成了“自然和技术发现之旅”的游览线路。被列为世界工业遗产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景观设计由Planergruppe设计师事务所完成,以削弱设计存在感的方式使原生工业景观风貌得以保护(图8)。
8 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景观设计
中国工业遗产发展较晚,借助文化产业的发生,首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服务奥运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工业遗存密度最高的北区在坚持场地特质、尊重原有空间结构逻辑的基础上对遗存进行新陈代谢式的拆除、改造、重置和整合 (图9),而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北京奥组委办公园区西十筒仓区域(图10)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初也面临着建筑先行等诸多原因带来的场地破碎化与工业遗存的片段保护等问题和挑战。
中国工业遗产的身份有被滥用的迹象,承认工业遗址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价值观念还未普及,实施行为未从个体性的“文物”向整体性的“景观”转变。在综合型学科风景园林的统筹下,各方专业力量协调整合区域内各项资源以平衡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和再利用效率,将是工业遗产开发保护最合理且有效的模式之一;规划设计在科学分类工业遗存的基础上,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和文化价值,给予其不同力度和开发弹性的改造;景观设计解决环境污染、确定空间形态和引入适当产业功能,还需动态监控和长期协调,以确保尊重历史的同时凸显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设计理念致敬工业历史文脉的基础,进行整合、转换、增添,使工业遗址获得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9 首钢北区景观规划
10 西十筒仓区域景观设计
3 作为遗产的遗址景观化发展建议与展望
如何向大众普及工业的整体价值,如何用更具时空观的视角和民主的态度认识工业遗产的含义和隐喻,需要我们重新校准对历史的态度与价值判定,以更综合、整体和可持续的眼光对待,以促进后代对工业根基的自豪感和对卓越历史载体的保护欲。
世界范围内对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和法律法规等还在完善中,各国对于本国的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体系也在逐步健全。面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风景园林学应当积极参与到机制的制定中,尽快确立和统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使中国工业遗产具有更健全的研究基础和发展保障。
文化与物质的平衡使工业遗产成为“活态遗产” ⑦,文化意义的创造性和遗产对待的合法性要求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不仅需要在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之间取得平衡,还需强调动态可持续框架下的工业历史、文化生活、生态自然等概念,用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活态变化的眼光手段对待工业遗产,使之具有多样性和有机性。在这种积极的正向促进下,这种多样性反过来又增强了保护、设计和规划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可能性,使工业遗产的凝聚力重新生长、发展,不仅展示了一个区域的历史,构成了“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概念,且通过可持续的演变与发展,见证和记录了遗产的可变价值。
致谢:
感谢清华大学李宾、《何谓景观?景观本质探源》的译者华南农业大学陈崇贤提供部分图片和照片。
注释:
① 根据2011年颁布的《都柏林原则》整理。
② 以“Industrial heritage”为关键词在世界文化遗产官网whc.unesco.org的“heritage list”中搜索统计而得。
③ 根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18年1月27日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2019年4月12日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12月20日发布的《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18年11月15日发布的《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19年12月6日发布的《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20年11月19日发布的《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拟定名单》整理而来。
④ 《寻爱绮梦》由柯罗纳(Francesco Colonna)著,记述普力菲罗(Poliphilo)梦游于古典田园的景境中寻找爱人宝莉拉(Polia)的故事。书内有174幅精美的木版画,用来表示普力菲罗在梦中遇到的风景、建筑及人物。有关传统废墟、凉亭和藤架的木刻插图对于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 “Folly”指具有装饰性的小型建筑或构筑物,造型通常为古罗马式样的神庙、中国庙宇和古埃及金字塔,还有哥特式修道院等。
⑥ 1793—1815年,尤维达尔·普莱斯、理查德·佩恩·奈特和胡弗莱·雷普顿进行了一场关于园林理论的争论。本次争论成为19世纪大部分园林理论家成熟理论的起点,也对20世纪的城镇和乡村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争论诞生了以下原则:在艺术领域和自然领域之间有一个完美的过渡;住宅附近的前景区域应当是艺术的领域;外来的引种植物应当用于住宅附近,而不是用在庄园的其他地方;整体布局应当基于自然的构图,就像意大利风景画作品所描绘的;设计应当在材料选择等方面呼应当地的特征。
⑦ “活态遗产”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针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提出,旨在强调文化遗产在本土社区中的动态使用和传承。
图表来源:
图1引自参考文献[21];图2引自文献[22];图3由朱育帆拍摄;图4引自文献[31];图5引自参考文献[35];图6由罗伯特·史密森拍摄;图7由劳伦斯·哈普林收藏,发表于1986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的设计回顾展“Changing Places: Halprin at 70”;图8由李宾拍摄;图9由朱育帆工作室绘制并提供;图10由陈尧拍摄。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FIRTH T. Tourism as a Means to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chilles Heel or Saving Grace?[J].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2011, 6 (1): 45-62.
[3] JONES C, MUNDAY M. Blaenavon and United Nations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us: Is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 Road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01, 36 (6): 585-590.
[4] LOURES L.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Past in the Future of the City[J]. WSEAS Transaction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8, 4(8): 687-696.
[5] 刘伯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建筑学报,2012(1):12-17.
[6] 田燕,林志宏,黄焕.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J].国际城市规划,2008(2):50-54.
[7] 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8]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23-534.
[9] 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0] 叶瀛舟,厉双燕.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J].上海城市规划,2007(3):50-53.
[11] 彭芳.我国工业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2] 季宏.近代工业遗产的完整性探析:从《下塔吉尔宪章》与《都柏林原则》谈起[J].新建筑,2019(1):92-95.
[13] 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遗产评价办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8(12):10-13.
[14] 张毅杉,夏健.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1):41-44.
[15] 刘伯英.工业遗产的保护措施与艺术利用之途[J].美术观察,2018(5):22-23.
[16] 胡燕.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17] 科克伍德,申为军.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产业遗址、场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问题与策略[J].城市环境设计,2007(5):10-15.
[18]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
[19] 李辉.工业遗产地景观形态初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0] ZUCKER P. Ruins: An Aesthetic Hybrid[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61, 20(2): 119-130.
[21] 朱育帆.走向“潜质空间”[J].城市环境设计,2016(2):123-126.
[22] DIANA K. Le Désert de Retz: A Lat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Folly Garden·The Artful Landscape of Monsieur de Monvill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7.
[23] SAUDAN M, SAUDAN-SKIRA S. From Folly to Follies[M]. Geneva: Evergreen, 1997.
[24] 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M].肖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5] 安德鲁斯.寻找如画美: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
(1760—1800)[M].张箭飞,韦照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6] BURKE E, GUYER P.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ne and Beautiful[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7] HIGH S, LEWIS D. Corporate Wasteland: The Landscape and Memory of Deindustrialization[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9.
[28] LAURAJANE S. Deference and Humility: The Social Values of the Country House[M]//JOHN P, LISANNE G. Valuing Historic Environments.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9: 33–50..
[29] MEYER E. Uncertain Parks: Disturbed Sites, Citizens and Risk Society[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7.
[30] JOHN D. H. Historical Ground: The Role of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14.
[31] 田娅玲.从废弃矿坑到精致花园:加拿大布查特花园[J].园林,2019(4):32-35.
[32] TURNER T. Garde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2000 BC—2000 AD[M]. London: Spon Press, 2005.
[33] RIX M. Industrial Archaeology[J]. Amateur Historian, 1995, 2(8): 225-229.
[34] 刘海龙,孙媛.从大地艺术到景观都市主义:以纽约高线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园林,2013(10):26-31.
[35] 多尔蒂,瓦尔德海姆.何谓景观?景观本质探源[M].陈崇贤,夏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6] ROBERT S. A Tour of the Monuments of Passaic[M]//HOLT N. Writings of Robert Smiths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9: 54-55.
[37] 张健.大地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38] 考森斯,刘心依,刘伯英.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1):55-5 9.
[39] 郑晓笛.基于“棕色土方”概念的棕地再生风景园林学途径[D].北京:清华大学,2014.
[40] 冯立昇.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
[41]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7(2):11-14.
[42] COLEMAN S, CRANG M. Tourism: Between Place and Performance[M]. New York: Berghahn, 2002.
[43] WILLIM R. Looking with New Eyes at the Old Factory: On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ool[M]. Copenhagen: Experience-Scapes: Tourism, Culture, and Economy,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5: 36-48.
[44]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J].世界建筑,2007(7):120-123.
[45] WEILACHER U. Syntax of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Peter Latz and Partners[M]. Basel, Bosto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08.
[46] KIRKWOOD N, HOUGH M. Manufactured 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M]. New York: Spon Press, 2001: 150-161.
[47] BURNS C J, KAHN A. Site Matters: Design Concepts, Histories, and Strateg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93-130.
[48] 杨震宇,李笑寒.关税同盟煤矿的景观设计:遗落风景的重拾[J].设计,2018(9):94-95.
[49] 朱育帆,孟凡玉.首钢北区向城市开放空间转型中的潜质与策略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16(2):127-133.
[50] 常湘琦,朱育帆.碎片复写:高强度再利用背景下的首钢北京冬奥组委总部景观设计营建[J].中国园林,2020,36(3):21-26.
[51] 季宏,王琼.“活态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福建马尾船政工业遗产为例[J].中国园林,2013,29(7):29-34.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1刊首语 | 郑曦:大数据驱动的人居环境提升
《风景园林》2021-01目录 | 大数据驱动的人居环境提升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1 大数据驱动的人居环境提升
《风景园林》2021-01专题导读 | 大数据驱动的人居环境提升
LA专题 | 成实 张潇涵 成玉宁 | 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
LA作品 | 公园无人化管理与智慧化运营实践——龙湖G-PARK能量公园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01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王一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亚莺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